close
文、職場忍者
「習慣」到底是什麼?簡單的說:是一種對人或環境所產生的認知、觀念、態度、行為,最後產出的結果。舉例來說,「請、對不起、麻煩、謝謝」、「今日事,今日畢」,前面情境係指「人際互動禮儀」,後面則是指「處事基本態度」。從觀察待人處事的行為表現,概略看出那個人外在的習慣良窳。
為何「習慣」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表現,以及最終的結果?因好的生活習慣讓你的生活井然有序,好的工作習慣讓你的工作步調按部就班;由於一個人的待人處事的方式「好或不好」,可推估其個人態度表現會令人認同或是讓人不敢恭維。譬如,個人生活衛生習慣不好、雜亂不潔,可能會讓人人避之唯恐不及;若在工作上拖拖拉拉、不重承諾的人,也會影響同儕間的合作意願,將使自己逐漸被團隊列為拒絕往來戶。
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.詹姆斯(William James)於1892年寫道:「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,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。」2006年杜克大學一位研究員發表了一篇論文,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中,超過40%是習慣使然,而非來自個人有意識決定。從上述推知,就可以發現,每天日覆一日做一件事,可以不經大腦思考重複進行,如上班途中使用同樣的交通工具,中午吃同樣的食物,下班依相同的路線回家,而在工作上,是否也發現屢犯同樣的錯誤,這都是個人的習慣所使然。企業針對員工自制力不足,只好透過加強訓練或訂定規範來約束,希以降低工作錯誤率,進而提升生產力。
依行為心理學研究,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,稱之為21天效應。也就說,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,如果重覆21天就可能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。一個的人新理念、新習慣只要經過21天要不斷地重覆將能產生習慣效應,慢慢的根深蒂固的習以為常的觀念,透過外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,漸漸養成新的動作、新的做法。例如,針對經常性遲到員工,企業可透過遲到罰則約束,引導員工正確出勤的觀念思維,促使其接受表現出準時出勤之行為、認同早點到班避免遲到之優點、最後心中養成早點出門到公司不遲到之好習慣。
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的結論,21 天以上的重覆會形成習慣;90天的重覆,更會形成穩定的習慣。比較中國成功學專家與美國凱爾曼學者研究,依其三個階段過程,列表如下:
資料參考來源: MBA智庫百科 (圖自製)
每個人從家庭、學校教育走向職場工作,若能具備以下三個面向處事態度與工作原則,第一、初接觸的工作處理上懂得聽、看、問的技巧,第二、執行上懂得橫向協調合作、向上即時回報,第三、重視工作時效與目標標準要求,相信其在職場上定能獲得正面肯定、好感度、好人緣,在同儕間是好夥伴(Good partner),主管心中也是好部屬(Good Subordinates)。
不是有一首知名的台語歌曲:「…我比別人卡認真、我比別人卡打拚、為什麼為什麼、比人卡歹命…」,若你正陷入此類困境時,不妨先思考自身工作習慣與處事方法,是否因為過於執著、堅持,不懂得轉彎,才惹得內部同事或外部廠商抱怨連連;甚至擔任主管的你,遇到部屬不同心、針鋒相對。有前述情況的時候,建議先自我檢討或找人諮詢(主管或外部專家/顧問),嘗試發找出不好的習慣有哪些?(列表並進行重要屬性排序),再針對前述關鍵問題習慣,啟動一項為破除自己工作習慣盲點的「21天計畫」,列出要改變的工作方法與習慣為何?經連續21天執行與自我檢討,待滿21天行為習慣試煉後,進行比對現在的你是否比21天前的你有不一樣?若有,恭喜你;若無,請回到原點,再次啟動另一次的「21天計畫」。
成功之路沒有捷徑,好的工作習慣與待人處事行為,能讓你更加接近成功的道路。從學習外國語言、熟悉一項技能、取得專業證照、熟悉人際互動技巧…等,都需要有好的處理邏輯與行為習慣思維,請就從現在開始,建立正向的處事態度,日復一日自然形成好的「習慣領域」的思維模式,讓你在生活上、人際關係上、工作層面皆能如魚得水、游刃有餘。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,沒有好的習慣,人生很難成功;沒有不好的習慣,人生也很難失敗。」
「認知影響其觀念;觀念影響其態度;態度影響其行為;行為影響其結果;結果改變其認知」
延伸閱讀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