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smartM ; 圖片來源 : metamiz
相對於線上電商的如火如荼,實體零售業大幅收縮。來自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,從2012年開始出現的百貨行業關店潮,到2015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,截至今年4月份,全國共有近180家內外資實體零售百貨店關閉。商務部已註意到實體百貨零售店關閉的現象,並對此做了一些觀察和分析,近期將準備加大力度,推動實體零售企業轉型創新。
最近幾年來,在電商的迅猛衝擊下,百貨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,很多百貨業已經成了消費者線下免費挑選貨物的重要場所,但最後的成交卻大都跟自己無關,因為實體百貨業由於人工成本、租金成本遠高於電商,雖然提供的服務更優質,但是,同一個產品的定價也相應地高於電商。
對於以追求高性價比為主的顧客而言,百貨業的吸引力肯定不如電商。雖然百貨業也嘗試著做了一些變革,比如一些百貨業巨頭,紛紛通過縮小單店規模開起了社區店,減少人工、租金投入,進而減少產品價格,試圖從電商那裡挽回一些市場份額。但遺憾的是,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,百貨業的銷售額仍很難有效提升,甚至難以扭虧為盈,無法改變倒閉的命運。
如今,商務部決定推動零售企業創新,使他們改善生存環境,可謂是順應形勢發展的必然。在我看來,當今百貨業之所以紛紛倒閉,主要根源在於人工、租金等經營成本較高,但是,人工成本是剛性的,只能漲,不能跌,店租一般也較難往下降,二者都是剛性成本。因此,百貨業降低成本的最佳選擇,無疑是利用自身優勢,擁抱電商,才能更加適合市場需求。
那麼,傳統百貨應該如何利用電商絕地求生呢?我認為,百貨業經營者要盡量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,才有可能盡快步入百貨+電商的新時代,進而告別坐以待斃的處境。
首先,百貨業要盡量利用自己充足的貨源,與一些百貨類電商攜起手來,通過利潤分成等方式,共同開拓線上渠道。目前,百貨類電商為了更大限度地獲取利潤,往往會以商人中間商的身份展開經營,即先從一些生產百貨的企業那裡批量進貨,當消費者有需求時,就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物流交接。但是,絕大部分的百貨類電商雖然精通互聯網營銷,但對百貨的儲存、運輸等往往缺乏專業的知識,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,而且,電商的大量庫存如果流通速度不夠快,還會佔用大量的資金。
因此,電商只有和百貨業攜起手來,才能更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,更好地實現盈利目標,而百貨業也可以在無形中增加一個廉價的營銷渠道,一來不用給電商人員發工資,二來電商只有在成功銷售後,才能與百貨業實現分成。實際上,現在已經有很多百貨商店與電商展開合作,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其次,百貨業要在跟電商合作的過程中,盡量摸索著開發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電商平台,為今後線上線下營銷的有效銜接打下基礎。眾所周知,任何一個電商平台要取得市場認可,都需要花較長的時間甚至燒錢去摸索。百貨業電商化,當然不只是簡單地把店裡的商品直接搬到電商平台上,而是需要藉助專業的團隊有效的運營策略及推廣策略才能實現,同時,還得充分利用好線下的資源,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,比如,有些實體百貨店已經開始承接電商所需的最後一公里的物流服務。
總之,百貨業告別蕭條現狀的方法有很多,但無論如何,電商化永遠是其無法繞開的一道檻。只有擁抱電商,百貨業才有明天。
資料來源:smartM
延伸閱讀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