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員:戴小涵
一直很喜歡做一些3D的場景,但每次總會覺得少了什麼,剛好最近蠻想研究一下攝影的,看了一些資料和作品,發現那些讓人看了覺得很美的都是帶有景深,讓人覺得有層次感,近景的銳利和遠景的稍稍朦朧,既帶出想強調的主角位置,卻也不失和背景融合的平衡感。以前會覺得辛辛苦苦建好模型又貼上貼圖,不論是主角或是背景我都讓它清清楚楚呈現在畫面中,但是這樣就會讓人無法去辨識我的作品中最想強調的「位置」或是「主角」,所以研究了3d max做景深的方法,這個應該只是其中一種比較容易的。
在場景圖中加上景深效果可以讓焦點集中在我們想凸顯的對象身上,通常漸漸模糊的背景和清晰的前景(或主角)都會使得一整幅圖看起來有層次感。<無景深與加上景深效果的比較圖>
首先,打開3D MAX建立一個場景,最好物件與物件間能夠前後距離大一點,這樣之後處理景深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。(ps.原諒我偷懶,拿之前的作品來做示範。)
1.場景建立好後,打開Render視窗。選擇Render Elements標籤,Add後會跳出一個新視窗,拉到最下面(就最後一個)會看到Z Depth(深度),點選它添加到Render Elements標籤的列表中。
2.將Render Elements標籤列表拉到底下會看到Z Depth的參數,分別是最小距離與最大距離,依照個人喜好或是想呈現的感覺來調整參數值,通常都要多試幾次才比較知道如何掌握參數值的範圍。
3.調整好Z Depth的參數後直接Render,在跑完原圖後會再跳出另一個視窗,也就是Z Depth的圖。 <以下我設定了兩組不同參數值的比較圖>
4.打開Photoshop,將剛才Render的場景圖和Z Depth丟進來,首先在Z Depth圖片檔按Ctrl+A選擇全部的圖層,然後按Ctrl+C複製。
再來到原場景檔選擇色版標籤,新增一個Alpha圖層,按Ctrl+V將剛才的Z Depth貼上。
5.這時候會發現將Alpha圖層放大看時邊緣會有很明顯的鋸齒狀。
此時到濾鏡底下模糊 -> 高斯模糊去更改Radius數值(半徑大小),調整到自己感覺滿意的結果。
6.回到色版標籤底下選擇RGB,顯示我們的原場景圖。
7.到濾鏡底下的模糊->鏡頭模糊來製作景深。
8.景深對應來源請記得要選擇Alpha1,它便會套用我們Render出來的Z Depth那個圖。
接下來,變可依照個人喜好調整以下的參數值。
模糊焦距:選取「焦點」深度。(可在圖片上按滑鼠左鍵去點取想要其為焦點的地方,至於場景的其他部分就會變得模糊。)
《光圈標籤》
形狀:正方形、三角形、五角形、六角形、七角形、八角形(每一個都可以嘗試看看,再選擇效果最好的那一個。)
強度:設定最大模糊量。(也就是景深模糊的程度。)
葉片凹度:設定光圈的「圓度」。
旋轉:設定光圈的旋轉量。
亮度和臨界值除非有需要,不然不需要特別去調整。
雜訊(看個人需要添加或不添加)
在這裡的雜訊影響範圍並不會作用在我們指定的「焦點」位置上,而是影響模糊的那些部分,這個效果會更凸顯出焦點物。<以下將雜訊值調大一點看,雜訊只會影響模糊部分,而焦點部分更顯清晰>
另外,如果想添加之前說過的AO效果(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illtha777/13214011),請務必先將原圖和AO圖層合成後合併再添加景深效果。
最終完成品(景深效果+雜訊+AO效果)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illtha777